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近现代〕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6月27日-29日,西安汉唐方略企业管理顾问党支部来到井冈山,举办“寻红色足迹、聚奋进力量、践初心使命”红色教育践学活动,深刻领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
6月27日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八百里井冈山之巅,巍然耸立。松柏掩映,宁静肃穆。汉唐方略党支部的党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敬献花圈,支部特邀西北大学马克思学院副教授、汉唐商学院专家委员会专家王翼成老师上前整理缎带,大家一起默哀三鞠躬,深切祭奠缅怀革命先烈。烈士纪念堂,一位位先辈的英雄事迹,一位位先烈的慷慨赴难,深深感染、激励了全体党员。革命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5744名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先烈的姓名,还有3万多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洁白圣洁的“无名烈士碑”无声铭记着他们的不朽功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悼念大厅前,全体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话语,是对革命先烈的承诺。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量珍贵的实物、文字和图片,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直至胜利的整个过程。每一件都凝聚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每一幅都记载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走过两侧一排排英雄雕塑的长廊,为这脚下的每一步、这身边的每一位用生命铺垫革命胜利的英雄深深致敬!
6月28日
汉唐方略党支部学习参观了湘赣边界“一大”会议旧址、黄洋界景区、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造币厂,瞻仰了茅坪八角楼的灯光、体会了龙江书院朱毛会师的喜悦,深刻感受和领悟共和国的第一次红色脉动、共产党人鲜血浸润的初心。
置身黄洋界,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往日的硝烟战火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取代,但保留下来的炮台、滚木和纪念碑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军民齐心、以少胜多的历史佳话。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不到井冈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艰辛。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站在当年的壕沟前,凝视着那尊立了奇功的迫击炮,脑海中浮现出革命先辈勇往直前的身影,内心深处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幽静的挑粮小道,更是挑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是革命的火种在此繁衍生息。
看着革命旧居青瓦黄墙、残垣断壁、简陋桌椅,无限感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见证着艰苦的革命岁月,无不记载这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历史。小井红军医院同样设施简陋,伤药匮乏,一间间伤病员和医护员的木屋,木板铺地,茅草当被。那段艰苦的岁月不能被忘记,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被珍惜。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现场教学中,当学员们听到130多名红军伤员及医护人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却坚决不说出红军主力位置,最终集体被枪杀在稻田里的故事,大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6月29日
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这里陈设简朴,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老一辈的革命者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传承井冈山精神,踏实工作,勇于创新,不断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为新时代使命作更大的贡献。
想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我不由自主地敬仰那种坚定的信念,在艰苦斗争的纷乱年代里必胜的信念。
井冈山红色教育践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深植在了西安汉唐方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党支部每一位党员的心中。当前,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需要内心充满着理想和信念,只有我们永远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切困难才不会难倒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