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有一篇章叫《王制》,荀子之“王制”所论,几乎就是关于组织管理的深刻思考和理论研究。虽然他生活在距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时代,虽然他的论述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不容否认,他的论述依然很深刻,他的观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选取荀子的基本观点,从现代组织管理的角度给予审视和解读。
一、组织管理必须先解决人的问题
荀子首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用人原则: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才行反时者死无赦。
这个观点很明确:及时推举贤良,随时罢免庸材,第一时间惩恶,日常管理教育群众,这些是用人原则之首。
理想的组织管理,必须健全荀子所谓的礼义之制,也就是以规矩和价值观为准绳的机制:符合者升晋,不符者免黜,不正者给机会以观后效,有才能却干坏事者坚决清理出局。
在具体实践中,荀子认为要做到“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就是说,对那些有能力有本事而且动机纯正的人要以礼相待,对那些动机不纯的人要严加管束。这样才会良莠不杂、是非不乱,才会不断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
二、日常事务管理是组织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何做好日常管理,荀子提出两个很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建议:
要领之一是宽严适度:“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也,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意思是说:领导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太过威严,不能宽以待人,下面的人害怕、不敢亲近也不禀报实情,导致误事坏事。太过随和,宽容而没有限度,就会奸言邪说兴、歪门邪道行,领导面对的事情繁杂而难以处理恰当,经常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这根本就谈不上管理有方、治理有效。所以在组织管理实践中,领导们既要做到宽严适度,又要能够抓大放小,使自己既能有效掌控全局又不至于身陷琐碎事务而顾此失彼。
要领之二是法平职通,也就是做到制度公平与沟通顺畅。荀子认为:“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这个意思是说:有法规制度,但不能公平、公正施行,那么法规制度所未达到的地方、所未涵盖的事情就会出现差错;职权范围内不能很好沟通,那么职权所未达到的地方、所未涉及的事情就会出现漏洞。所以,有法规制度且公正施行,有职权范围界定且相互沟通,不隐瞒坏事,不遗漏好事,那么即使处理再多的事务也不会出现差错。
荀子坚持认为:公平和适当,是处理事务的准则和标准。他说:“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有良法而乱之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在管理实践中,制度法规总有涵盖不到的方面,总有一些事情是现行规章制度没有作出规定的,怎么办呢?荀子的建议是:有法依法执行,无法以法类推,这是处理事务的最好方法;在执行过程中偏私而不讲原则,则是处理事务最坏的做法。所以说,尽管有好的制度设计,也可能出现管理混乱,但如果管理者很优秀,即使制度不健全,也能达到治理有序。这就是荀子认为的治理源于有君子发挥作用,混乱是因为有小人作祟。
三、必须实行层级化
尽管实行层级化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常态做法,但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荀子对这个问题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把实行层级化管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的高度。他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虽然我们今天不能完全接受荀子的观点尤其是他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但是,他已经涉及到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现象,如果在一个组织里大家地位、权势都一般高,名分相等就不能统属,权势相等就不能集中统一,大家地位相当就谁也不能指使谁。所以为了避免混乱纷争,必须通过礼义也就是一定的制度化安排使人们有区分,权责利职各有不等不同,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的层级,在此机制下互相监督。荀子说这是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则。
四、切实做好人才管理
荀子用比喻来阐释他的人才管理理念,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故君人者,欲安,则莫如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拉扯的马受惊,坐车不安全;百姓受到侵扰,领导位子就不稳。车要稳,就要让马安静;组织要稳定,就要给群众实惠。领导要想得到安定,就必须平定政局、爱护百姓;要想达到荣耀,就必须讲规矩、有价值观,尊重人才,敬重贤德之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大力推崇贤良之人,大胆使用有能力水平的人。
荀子进一步论证:“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者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领导者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就能成为真正的王者;善于做好组织治理,就是强势领导;善于与群众沟通,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就能实现安定团结;如果只是一味谋一己私利,利用职权大肆敛财,那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五、确立目标,策略跟进
追求长远,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事业常盛,相信这是任何一位领导都想达到的目标,可问题是怎么才能实现呢?
荀子对此有自己的论述,他说:“王夺之于人,霸夺之于与,强夺之于地。夺之于人者臣诸侯,夺之于与者友诸侯,夺之于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这段论述,如果结合现代组织管理的具体实践来理解,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想真正成为行业领袖的,重点在于争取人,包括人才、人心;想要成为一代霸主,重在与竞争对手搞好联盟关系;想要成为一代枭雄的强者,就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但是,这样的目标和做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人才、人心为基础,才会让其他人臣服;与竞争对手结成利益共同体,会使自己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好;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抢占市场,行业内部所有的人都与你为敌。
不妨再换个说法来看荀子的论述:想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关键在于抓住人,人才和人心!想在行业或市场称霸一方,关键在于与同行搞好关系,建立联盟;想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占领市场。能聚集行业领域顶级人才,大家都佩服;能成为行业盟主,大家都与你友好;一味抢占市场,大家都与你为敌。行内都佩服,你就是王者;大家都与你为善,你就是霸主;大家都与你为敌,你的日子就危险了。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确立目标之后,要有相应的战略策略配套跟进。荀子认为:“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这段论述回答了组织的事业在发展中如何做大做强做优的问题。把荀子的论述转换成现代管理语汇,主要观点也就是三个:首先要确立独步天下,傲视群雄的远大战略目标,而不是与某个对手争强斗狠;其次是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完善全方位的实力;再次是形成自己独特的以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战无不胜。做强者,玩的永远是实力!
如果要称霸一方,在行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地位,荀子给出的建议是:对内,夯实基础,提升素质,招募顶级人才,落实奖惩;对外,帮助困难的企业,发展利益共同体联盟而不是兼并对方,以此赢得同行的尊敬和友善。也就是说,要想在业内称霸,玩的是格局、眼光和行业使命责任!
对于成为行业领袖的目标追求,荀子有一段论述值得学习。他这样讲:“王者,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按照荀子的说法,真正的王者风范:有高远的仁爱情怀,有高远的道义价值,有高远的权威标准。因为情怀充满仁爱,大家都乐于亲近;因为高扬道义价值观,得到大家的尊贵;因为技术标准领先,没人敢与之挑战。技术优势加上仁爱情怀,就这样征服天下。是的,真正的王者,玩的是境界——精深境界、价值境界、技术境界!
六、重视组织管理的理论研究
组织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组织管理的实践,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管理创新。
比如,在组织内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要准确界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和职责界限,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为所宜。这方面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高级职位的高管和处在领导层级的领导者,要很好地区分做事、理事、谋事。领导谋事,高管理事,基层做事。基层强化手脚,中层强化嘴巴,高层强化头脑,而不是相反。这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
借用荀子的说法,“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勉尽,而众庶不偷”,这是高管的职责,其具体内容就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制度公正施行、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进行考查、做好绩效考评、完善奖惩制度、监督中层管理者尽职尽责、整顿群众队伍精神面貌。大致这七个方面。
“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这是副总的职责。其具体内容是:研究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关注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重视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重视团队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统一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大致五个方面。
“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这是最高领导的职责。具体内容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组织价值观、道德观提升,把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引领全面系统化的制度、机制建设,确立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抓大而不忽视细节,培养卓然超群的亲和力。大致六个方面。
结合荀子的论述,不难看到,越是层级高,其工作中的理论化内容越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组织管理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再比如,如何用人。荀子给出的原则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傆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
这既是荀子理论研究的结论,也是他理想化的原则设计,可是,尽管过了数千年,把这样的原则设计放到今天任何一个现代组织管理中,无疑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