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汉唐商学承办陕焦公司2025年“启杭未来”管理赋能培训班,组织38名管理人员赴杭州开展为期五天的对标研学活动。本次研学通过实地参访、专题授课、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度解码杭州企业创新实践,为陕焦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中控技术,学员们深入富阳产业园,学习其“平台+生态”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学习APC先进控制系统在焦化行业的应用案例,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据建模实现焦炉温度精准控制、配煤工艺优化等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升级。座谈会上,中控技术提出的“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管理模式引发热议,为陕焦公司技术部门与生产车间深化高效协同提供了示范路径。 学员启示录: “数据价值化不是简单的系统上线,而是构建从采集、分析到决策的闭环体系。”(富平分公司 刘兴庚) “中控的异常数据分级推送机制,为陕焦质量管控提供了实时预警替代事后补救的新思路。”(浩海煤化 米江涛) 全体学员在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接受精神洗礼。馆内400余位烈士的事迹,特别是秋瑾“革命未成死不休”的手稿、浙东游击队抗战实物等展品,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越是转型攻坚期,越需要先烈般的战略定力。 学员启示录: “先烈精神是根基,科技创新是引擎。陕焦既要传承一块砖的担当,也要具备磨利刃的执着。”(富平分公司 李振东) “革命纪念馆中秋瑾等烈士矢志不渝的信念令人动容。当前焦化行业深度变革,挑战重重,更需我们传承这种坚定的战略定力,以团结、踏实、奋进的姿态共克时艰。”(规划建设部 赵文浩) 走进这家“杭州六小龙”企业,学员们被107次迭代的关节电机残骸震撼,深刻感受到云深处对“工业偏执”的无声宣言。其四足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刚需场景,搭载的3D激光与红外传感技术,为陕焦解决高危环境下的巡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座谈会上,90后团队“代码即战场”的攻坚精神更让人深思:当传统行业仍在依赖老师傅的经验笔记时,年轻一代正用算法将工艺秘笈转化为可以传承的数字资产。 学员启示录: “机器狗不是科技盆景,而是让工人兄弟远离焦炉高温的守护者。”(安全环保部 张锋) “云深处教会我们:转型需要107次失败的勇气,更需聚焦痛点落地的定力。”(市场管理部 高旭) 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学员们深入理解“客户第一”价值观的落地实践。通过ET工业大脑的供应链优化案例、钉钉的组织协同创新,切身感受数字化带来的效率革命。《企业AI战略与执行》专题授课更是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布局。 学员启示录: “战略创新不能局限于单点技改,应构建煤焦-化工-新能源智能产链生态。”(陕焦公司 冯学军) “阿里经验不能照搬,化工有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但核心理念共通:所有组织变革必须指向两个终点—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更顽强的生存韧性。”(企业管理部 王峰) 海康威视“视频感知+AI+”的技术体系,展示了智能物联在工业场景的深度应用。座谈交流中,其预测性维护系统与陕焦设备管理需求的匹配度引发深入讨论。下午的《AI赋能能源产业:从数字化突围到产业新生态》课程,则从顶层设计角度,解析了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的路径。 学员启示录: “真正的远见,必须能分解为车间里的一个个改进动作。”(企业管理部 刘鹏) “当红外摄像头替代人工巡检,安全管理才真正实现‘零盲区’。”(浩海煤化 安耀辉) 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学员们体验了“杭州六小龙”科技企业的场景化应用。街区管委会分享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运营模式,为陕焦人规划业务场景提供了新思路。 学员启示录: “数字化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让每个岗位都尝到效率提升的甜头。”(富平分公司 杜耀平) “文三街区的成功,在于用场景化思维让技术‘说人话’。”(浩海煤化 潘伟) 五天的杭州研学,是一场技术与信念的双重升级。从革命纪念馆的红色基因到标杆企业的创新实践,陕焦人既看到了“数据驱动”的必然,更读懂了“以人为本”的初心。 正如陕焦公司副总经理冯学军的总结:“杭州之行不是终点,而是陕焦用数字重构生产的起点。我们要将红色信念转化为蓝色动能,在焦化行业变革中书写陕焦答案。”